拜谒戚继光祠
- 中华戚氏网 2009-4-9 15:36:52 戚磊
到了烟台,朋友说蓬莱不可不去,那儿不仅有海市蜃楼,还有抗倭名将,民族英雄戚继光祠、墓及牌坊等名胜古迹。
夏日的一个上午,在史学界同仁陪同下,走进了戚继光祠堂。这是座旧式院落,位于蓬莱市区府门南街中部。据戚氏第十一世孙戚兆华先生介绍,这座祠堂建于明代,清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重修,民国24年(1935年)再次修葺。祠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,门房、正祠、过厅各三间,均为单檐硬山顶,石砖木结构,占地595.1平方米。门房坐东面西,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尊。门房上阴刻楹联“千秋隆礼典,百战著勋名”,横额“海上威风”。门上方有匾额,上书“ 表功祠”三个大隶字。600多年来,祖居此地的戚家后代一直把戚祠尊称为“家庙”。
站在这里,我们都感到,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和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,“家庙”确实小了些。不过,从祠内陈列的有关资料中得知,戚继光生前逝后的行迹和纪念景物达30处之多,遍布华厦京津冀鲁苏浙闽皖等地。
走过门房,有过堂三间,两边的廊柱上刻着冯玉祥将军于1934年5月谒祠时书写的对联:“先哲捍宗邦,民族光荣垂万世;后生驱劲敌,愚忱惨淡继前贤。 ”前廊两侧陈列刀、枪、剑、戟等古代兵器12件,以及戚氏家谱和一些兵书。墙上挂有几幅反映戚氏征战的国画。同行中一位颇有名气的书画鉴赏专家告诉我们,这些绘画并非出自丹青大家之手,且装裱也显得欠佳。
紧接着,便到了坐北朝南的正祠,正中间的高堂上悬挂着大幅戚氏全身画像,头戴乌纱身着官袍,手抚玉带,足登朝靴,面带微笑。全然看不出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军。戚兆华先生说:“这幅画像也是复制品,真迹早让博物馆收藏了。‘文革’前,家庙供奉的戚继光和他父母的画像有十多张,每逢春节,我们都得忙活十天半月,将这些画像从箱子里清出来,挂到墙上,以为后辈供奉。”
听着兆华先生的解说,我们来到了戚祠的第三进院子。原本这里应有“忠”和 “孝”两个字碑的碑亭,史料记载是在清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重新修葺祠堂时建立的。而现在只存一通“忠”字碑,还是八十年代后期新刻的。我们问:“ 孝”字碑何时才能重立?兆华先生含笑不语。
不知不觉,时间将近中午,太阳在祠堂上空火辣辣地晒着,四周一片寂静。我们仔细地观赏着院内的两棵古树:银杏和鹤松。便油然想起了戚继光的一生———
戚继光生于1528年,卒于1587年,古登州府(今山东蓬莱市)人,字元敬,号南塘,晚号孟诸。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,调浙江抗倭。招募金华、义乌矿工三千余人,创建“戚家军”。抗倭九战皆捷。两度援闽,屡平倭患,以大功进都督同智,升总兵官。四十二年,与俞大猷平广东倭寇,解除东南倭患。万历十一年,56岁的戚继光遭贬斥被远放广东。两年后,他想告老还乡,朝廷非但不允且对他的迫害还不断升级。十三年,昏庸的皇帝终于彻底革除了他的职务。是年冬,戎马一生的这位抗倭民族英雄却在凛冽的寒风中回到故乡。两年后的腊月初八凌晨,一代名将病逝家中。这位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多是横戈马上行”的大将军,临终时竟“野无成田,囊无宿金,惟集书数千卷而已。”英雄末路,如此凄凉,令人寒齿唏嘘。不过,值得一提的是,这位大将军一生却留下了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和《止止堂集》等著述诗文集。
就在戚继光辞世大约30年后,朱明腐朽王朝被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努尔哈赤大军的猛烈打击下,已是奄奄一息,这才忽然想起了昔日镇守北陲要塞长达16年的戚大将军来,崇祯八年(1635年),朝廷敕建表功祠,追谥武毅公。这或许想以此鼓励人民为保卫即将崩溃的明王朝而效力吧。然,为时晚矣。晚明王朝失去了忠贞报国的戚继光等大将,却滋生了卖国求荣的吴三桂等小丑,一个腐朽帝国的覆灭便成为历史之必然!
拜谒戚继光祠,我们仿佛在阅读一段沉重的历史。封建王朝的更替,长者数百年,短者几十天,无不如过眼烟云,而民族英雄的为祖国,为民族立下的不朽功勋,将与日月同辉,光辉万载!
分享按钮